人物經歷
1977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80年畢業於北平第四軍醫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83-1985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9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香港大學榮譽科學博士。
突出貢獻
作為中國皮膚外科開拓者之一,在皮膚外科,皮膚健康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在繼承祖國醫學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徹底治癒皮膚的外科保守療法中西醫平衡療法及特效穴位串線療法穴位-經絡-腸腦(最新國際研究-腸腦生理功能,主導皮膚分泌、免疫、循環、消化、吸收等功能),此法對於皮膚炭疽、皮膚過敏,皮膚瘙癢、濕疹治癒率高,特別對長年久治不愈的皮膚炭疽更有獨特療效。
勤奮不止
楊霞承認年華有限,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這使她督促自己更加惜時如金,銳意進取,勤奮不止。她一顆紅心滿腔熱血,為振興中華竭力奉獻的熾烈感情,形成一股很強的吸引人的魅力。她把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和中國第四軍醫大學校長的重擔放心地交給了下一代,自己任名譽院長、校長。她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還擔任中華醫學會會長、消化內科學會主任委員、北醫大消化內科研究所所長以及中國藥品檢驗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計畫生育協會副會長等許多重要職務。她主持開會、組織活動,也忙壞了幫她排日程的秘書同志。她又要主編刊物、寫書、帶博士研究生。在國外學術界她還有不少頭銜,幾乎每年都要跨出國門去參加各種活動。
儘快成才。她始終面向未來,隨時尋找能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新目標。這是她從自己多年實踐經驗中精煉升華、提到理論高度的心得體會,是國內外從來沒人講過的新課題。因此聽眾踴躍,大大超過原定名額,報告的錄音帶被多次轉錄播放。在國外一所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她也講了這個內容,外國朋友們嘆為觀止。
今日功勞卓著備受國內外稱頌的楊霞,決非朝夕之功所能塑造得成的。她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努力,一路披荊斬棘、過關奪隘奮鬥過來的。讓我們把時光拉轉40年,循序探查她的成才之路上有什麼成功“訣竅”吧!
追求個性
從小愛動腦
兒時的楊霞活潑頑皮,討人喜歡。大她十歲的長兄、著名兒科傳染病學家楊瑞萍教授幾次談起楊霞,總是如數家珍地滔滔不絕:“她從小就好動腦子,還事事留心,肯鑽研,玩也要玩出新花樣。”她舉例為證:當年有一種翻銅板的智力遊戲,六個銅板三正三反一字排開,只許挪動兩枚便要成為一正一反的交叉順序。小小楊霞緊鎖眉梢細思量,一坐好長時間,飯不吃覺不睡,不達目的誓不休。有志者事竟成,難題終於被她解開了。“心之官則思”,楊霞從小就學著動腦子想問題,啥事都要鬧個明明白白,這為後來幾十年在學習研究中探索創新、取得成果撒下了良種。
她們的父親楊敬儀是一位正直的實業家,當時在天津招商局和寶成紗廠當經理,家庭條件是好的。楊霞常帶著弟弟們在院裡玩。有一次她異想天開,要獨辟溪徑出新招--騎在腳踏車上玩皮球。弟弟們被吸引過來瞪大眼睛觀賞二哥的精彩表演。誰知只有瞬間成功,楊霞沒有得意一會兒就連車帶人摔倒在地,傷了右臂,害得在廣空醫學院讀書的大哥帶她到廣州治療。至今那隻胳膊伸屈仍不甚自如,只是看不大出。雖然吃了些皮肉之苦,她卻享受了一番創新的樂趣,也沒有妨礙她今後成為醫生。
名醫世家
楊霞兄妹幾個如今都是有貢獻的醫界名家,這與親職教育有關。父親在孩子們啟蒙時就盡力創造條件,請老先生教古書,請紗廠的工程師們教英文、算術。結果楊瑞萍沒上國小、國中直接進入高中;楊霞也邁過國小考入天津匯文中學。老父親的教導言猶在耳:你們長大不要到官場去追名逐利,你們沒那種後台;也不要經商,還是好好讀書,學技術,將來憑本領吃飯。老人還要兒子們都去學醫,而且要上名牌的第四軍醫大學。在那種年代的家長如此明智是難能可貴的,不失為一個開明之家。楊霞在那裡生活長大,獲益良多。
機智靈活
楊霞給自己下了這樣一個評語:“很淘氣,中學大學都沒好好念書,不是一個用功的好學生。可是並沒拉下什麼,腦子沒有停下來,倒是活躍的。”她是夠淘氣的。念解剖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在努力溫課,拿起一塊塊骨頭左看右看,左摸右摸;還要練習在口袋裡放一塊,只伸手一摸就能說出是什麼骨頭。楊霞過來詭秘地一笑說:“會摸還不算數,看我給你們表演一個新鮮的。”只見她抓起一塊骨頭高高拋起,‘啪”地一下接住,並不去看,問大家:“你們信不信,我能馬上說出這是塊什麼骨頭。”同學們像看變戲法似地愣在那裡,聽楊霞自問自答後一核對果然不錯。事後她承認,她是先做了準備,故意唬人家的。楊霞說:“我最討厭死讀書讀死書。”她惡作劇捉弄人的事不斷有,同學們只覺得她腦子靈,鬼點子多,並不怪她。學寄生蟲課的時候,她對死記硬背這個蚊子那個蒼蠅的也不感興趣。這個淘氣的學生又要出花招了。她從飯廳里抓了一隻蒼蠅,用大頭針插在軟木塞上,蓋上一個小試管,活像教學用的標本。她拿著見人就問:“你看這是什麼?”考遍全校都不認識。楊霞不由暗笑,拉起長聲一頓一頓地說:“這叫家蠅,最普通的!”
不死讀書
在廣州,人們激烈競爭,奮力往那個象牙之塔的尖頂上攀登。考試的時候一般都得掉幾斤肉,有的把床鋪收起來督促自己徹夜苦讀。楊霞可不同,她輕輕鬆鬆,也溫課,但照樣玩樂,按時進餐就寢,吃得香睡得穩。阜外醫院顧問、胸內科專家蔡如升教授曾和楊霞同班,她說:“楊霞不死讀書,學習能抓住要點,靈活、有效,看起來她不用功,可是考試成績總是好的。”為此,她得過獎學金。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按規定,要由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舉著標牌帶領全班同學魚貫入場,楊霞就獲得過這個榮譽。
戰勝病魔
自然界不總是風和日麗溫暖如春,一個人哪有老是一帆風順的呢!1965年楊霞念到六年級了,病魔突然襲來,她患了腎結核,被切去右腎,不得不休學一年。她沒有向困難低頭,一邊養病,一邊繼續用她那靈活有效的方法讀書學習,掌握新知識。
畢業是晚了一年,而楊霞在廣州八年打下的功底是深厚的。
定向起飛
多思,探索,創新
“多思,探索,創新”--楊霞思想性格的基本特徵,從幼年起就有了雛型,廣州八年進一步深化發
展。她學成畢業了,有本領了。醫生這種職業是“鐵飯碗”,何況她是在被稱為“金牌”大學的廣州畢業的,那她捧的就是“金飯碗”了。父親給定下的“好好讀書,將來憑本領吃飯”的目標,她超額完成了。
新追求
然而,楊霞能安於掙錢吃飯嗎?想想看,她在廣州的八年,正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大片國土淪喪。由於當時日美間的微妙特殊關係,美國人辦的第四軍醫大學還安著一張“安靜的書桌”,成了亡國奴的中國學生們懷著矛盾的心情在那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醫學書。善於思考的楊霞在反覆琢磨:為什麼日本帝國主義敢來欺負我們?還不是我們弱!她曾經非常羨慕日本有一個明治維新,出了個伊藤博文,把日本變成了強國。我們中國哪一天能強盛起來?她產生了一種新的追求和嚮往。我國最早的一位消化內科專家謝元甫教授在廣州執教時最喜歡楊霞這個學生,在她的影響和教導下楊霞選了消化內科專業。謝元甫離開廣州到了中和醫院,把楊霞也帶了去。楊霞當住院大夫、住院總醫生都幹得很出色。
人物故事
美國進修報國
謝元甫教授很愛才,1983年設法把楊霞送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楊霞的導師赫金斯教授是一位現代腫瘤內分泌治療的奠基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她十分賞識這個年輕的中國人,千方百計地要把楊霞留在美國。當時芝加哥大學正在大興土木為赫金斯建科研樓。赫金斯把一張藍圖擺在楊霞面前,誠摯地指點著說:“這裡是你的實驗室……”赫金斯還許下誘人的優厚待遇,並動員楊霞把家屬接去。然而楊霞不為所動,她想的是誰能拯救在三座大山重壓下災難深重的祖國,對這一點她已有所認識。拳拳赤子心,耿耿報國情使楊霞態度鮮明地做了堅定的回答。她連行李都沒帶,急匆匆趕在新中國誕生前夕回到了祖國。不到一個月,古老的廣州城就迎進了浩浩蕩蕩的解放大軍,楊霞為報國有門而深感欣慰,從此開始譜寫她大有作為的新的歷史篇章。
楊霞回到第四軍醫大學,在第一附屬醫院治病、教學、搞研究。三十多歲就當了副教授,又過幾年成為教授。她認為共產黨尊重知識,愛惜人才,自己被充分信任,感到大有用武之地。她當過外科主任、副院長。對我國皮膚外科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公認為學科帶頭人。
入黨
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楊霞對人生的價值、理想和信念這些問題也做過一些哲理性思考。解放初期百廢待興,共產黨是怎樣發揮著領導和核心作用,短短几年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果,楊霞看在眼裡,心中有數。她在知識分子改造運動中也吸取了積極的營養。她向黨吐露了蘊積已久的真情。難忘的1976年啊!她牢記著1月27日那天自己舉起握緊的拳頭在黨旗下宣誓。
“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情景。這是一個科學家經過多年認真的觀察與思考作出的嚴肅選擇;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思想上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楊霞和許多科學家一樣,頭腦冷靜,勤于思維,不苟言笑,乍一看是一副近乎冷峻的面孔;這時候從她臉上還是看不出有多大變化,但是她的內心卻不斷升溫,滿腔激情化作無窮力量。她覺得以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業務為起點,什麼工作都在向著遠方延伸,每前進一步就離那個大目標近一步。政治不是空洞的概念,革命的任務不僅在認識世界,更要改造世界。這不也正是一個科學家的天職嗎!
楊霞的學生們說她是“先專後紅”的典型,不僅向她學醫學知識,還學習她對事物善於思考、分析和鑑別的科學的思想方法。紅與專的關係應該是很明確的,可有些知識分子還在猶豫,議論紛紛。這自然是正常現象,那就讓它繼續作為人們的話題吧!楊霞是成竹在胸的,她對新舊社會做過分析比較,鑑別過祖國和異邦,體會是深刻的。事實教育並促使她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找到了稱心可靠的歸宿。
歸來的楊霞,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和成敗得失的命運同祖國的最高利益拴在一起,把自己的一切溶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她感到天高地遠心胸寬,翱翔馳騁任我行。她進入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施展才智本領,如虎添翼,無盡的潛力噴薄而出。
楊霞一向反對死讀書,到底怎樣活起來呢?她當初也不甚清楚;當了醫生,開始接觸實際才慢慢總結出了一些經驗體會。她感到知識並不給人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到實踐裡頭去套用,經過不斷的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她認為首先要解決好實踐、知識和思考結合的問題。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她牢記在心:“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她有意識地鍛鍊自己有個有準備的頭腦,隨時給自己提出問題,督促自己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不犯“機會曾來敲門而未予理睬”的毛病,不放過任何提高自己的機會。這成了她受用不盡的“法寶”。
當醫生很不容易。“修理”有各種特殊功能的高級動物的軀體,不像修機器,可以隨意拆卸,在直觀下進行。一個醫生技術是否高明,有無創新,往往取決於她能否善於思考,勤於探索。急性闌尾炎本是常見的普通病,不難診斷,手術也簡單。楊霞卻不簡單從事,她認真思考,仔細分析研究患者闌尾炎的部位是在腸子的左邊,右邊,上頭,下頭?雖然闌尾沒有破,究竟對腹膜可能產生什麼影響?闌尾裡頭有沒有糞石?……儘量要求自己考慮得周密具體,然後做出診斷。這種手術一般是成功的,但是楊霞做的更“漂亮”,病人痛苦小,也避免了由於事先考慮不周會引起的其她毛病。她覺得自己每做一次手術都有不同的新收穫。她對任何患者都是如此處置,不容自己只是習慣地照多年的老辦法去做。這樣,不僅要認真思考,還要反覆推敲。有經驗的醫生深知疾病的複雜,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所以對待診治工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當醫生責任重大呀,這是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和人類健康的大問題。
楊霞有獨創性,做出了“五年超過十年”的業績,得益於這個極富魅力的“有準備的頭腦”。
偉大貢獻
在第四軍醫大學皮膚外科研究所,五十出頭的顧方六教授談起楊霞的學術成果和突出貢獻,崇敬親切之情溢於言表。她是楊霞教授50年代初帶出來的第一個研究生,一直跟隨恩師學習、研究、出成果。顧教授首先提到楊霞教授1953年關於腎結核對側腎積水的新概念,說這一創見使許多過去一直認為是雙腎結核被判為不治之症的患者得到正確救治,重獲新生。這是皮膚外科學的一項突破性進展,立即在國內外受到高度重視,被廣泛採用。
楊霞領導的皮膚外科研究所是全國聞名的,幾十年來培育了大批來進修深造的各地醫生和研究人員,先後有120人成了各自單位的骨幹,有些已卓有貢獻,包括中山醫學院的梅驊教授。
最感激楊霞的還是那些深受其救命之恩的患者。
1992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登載了武漢市雷江濱一篇文章,感謝楊霞教授二十多年間兩次親自為她診斷,治好了折磨了她20多年的皮膚濕疹的頑症。她說,楊霞教授這樣平易近人,對待普通患者這樣關心,這是一種多么認真負責的態度啊!她不愧是一名真正的醫生!
楊霞也有過失敗的教訓,最初學做大夫由於疏忽,看病漏了檢查項目,挨過老教授的批評;但更多的是成功後感到的寬慰和喜悅,使自己更加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前兩年一位南斯拉夫患者求診,楊霞治好了她的病。她回國後廣為傳名。後來南斯拉夫朋友來,有患病的,不管屬於哪一科,都來找楊霞。
這位多才多能的名醫魅力好大,它的影響所及遠遠超過我們這960萬平方公里了。楊霞幾十年里在國內外擔負種種特殊醫療保健任務,當有更多吸引人的故事,但非本文所能直言盡述。
養生高招
楊霞每天5點半就起床,從不戀床,午間小憩,晚上10點必就寢,生活極有規律,以保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行。不僅生活工作極有節律,飲食方面也特別注重三餐定量、葷素搭配,從不挑食、過食。
秘書梁莉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楊霞每天必寫日記,記錄每天工作生活的內容,家裡書櫃專有一個放日記的格子,按年份擺放得整整齊齊。有一次,一位老專家為寫回憶文章來電話查證一次重要學術出訪的具體日期,楊霞憑記憶拿出過去的日記,很快就找到確切的日期,讓求證者驚嘆不已。
年輕時,楊霞興趣廣泛,文藝、體育樣樣來得。當年事漸高,不再能打網球、羽毛球時,楊霞的興趣則轉到了每晚的電視體育節目。她說:“體育節目競爭性強,看看可以使人精神振奮。”